尊重信仰
维吾尔族馕的习俗文化(下)
时间:2009-12-16 文章来源:GLULU 作者:GLULU清真美食文化 浏览次数:5314235
字体【
馕坑(吐努尔)是最常用的制馕工具。与哈萨克族横卧的馕坑不同,维吾尔族的馕坑多使用直立的。馕坑由外壳、平台、炉底组成,一般高一米左右,外部象只倒扣的碗,内部形状象欧洲酿制葡萄酒的木桶,坑底留一通风孔。从制作原料上来看,馕坑有陶制馕坑、砖制馕坑、土泥与芦苇和制馕坑、铁馕坑等;从馕坑所用的燃料来看,有盐制馕坑、燃气馕坑等。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上的维吾尔人,用随地可取的芒硝、河底泥加羊毛搅匀制作的馕坑,生活在城镇的维吾尔人用由砖块砌的馕坑。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馕坑是用泥做的,即土馕坑。现今土馕坑已多被铁馕坑、燃气馕坑所替代。
    过去的燃料多用木柴或无烟煤,现在有用天然气或电加热。煤火太硬而且有味道,烤出来的馕不够松软。木柴最好用梭梭和红柳,也有用果木的。馕坑除了烤馕,还用来烤肉、烤包子。在馕坑内壁固定一些钉子,把肉串挂在上面就可以了。在南疆富裕些的人家几乎每家都有馕坑,也有几家人合用一个的。一般馕坑的大小依居家人口而定。2004年4月20日,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馕坑”在吐鲁番市葡萄沟瓦孜风情园内建成,这个馕坑建在山坡上,直径为10米,高8米,看上去有一间房子大小,不仅能打馕,还能同时烤制一匹骆驼、两头牛和十只羊,可供上百人同时进餐。
      维吾尔族烤馕的制作方法独具特色。首先将面粉加盐水和匀揉透,不放碱。待发酵好后搓成若干个面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推展成圆形,边缘用手工捏起1厘米高的馕边,用专门的工具压出花纹。然后将洋葱剁碎与芝麻掺和搅拌,均匀地涂抹在馕面上。
    待馕坑内温度达到120至150摄氏度,馕坑内部全部烧白以后压火,将火炭堆积在坑的中间,堵住通风孔,然后将馕坑的内壁喷洒盐水以调节温度,随即把做好的馕饼反铺在馕托(维吾尔称“盖孜南”,馕托外层用结实、干净的布料缝制,里面塞满棉花,表面与馕的面积相当,大馕托背后有供手伸入的口袋)上。
     在馕背面涂抹一些盐水,打馕人拿起馕托把馕托着送入馕坑,将馕的背面使劲贴在馕坑内壁上,再向馕面上洒些盐水以保证馕饼不会在烤制过程中掉落下来。把馕坑口用保温的盖板盖住,待烤熟后用铁钩勾出。
    与塔吉克民族和哈萨克民族相比较,维吾尔族馕的种类甚为丰富,达50多种。按馕的原料分有面馕和馅馕。面馕有小麦面制成的白馕、大麦馕、荞麦面馕、玉米面馕、高粱面馕等。馅馕有肉馕、油馕、羊油渣馕、甜馕、咸馕、芝麻馕、菜馕、南瓜馕、葫芦馕、果汁馕、核桃馕等等。从馕的形状上来看有香蕉形、葡萄形、蛇形、鸟形、鱼形、鄂鱼形,还有按照维吾尔民族乐器“热瓦扑”形状打制的,品种达上百个。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这些形状各异的馕逐渐被禁止,现在的馕多为圆形。
    “艾曼克(片)馕”是最大的馕,一般直径在50至70厘米,周边厚约1.5厘米,中间薄而脆,边沿厚而松软,中央戳以花纹。色泽金黄,脆香可口,宜贮放。库车的艾曼克馕以其形大而被誉为馕中之王,俗语“库车馕大如车轮”实指库车比加克的馕。库车维吾尔族日常食用的艾曼克馕较小,来客人时会特地把馕烤得比平时大,以示客人的尊贵。他们还喜欢把馕从大到小摞成一座小山,放在桌子的中央让客人尽情享用。
  “奥尔(蒸)馕”是一种高档馕。面粉加淡盐水及油和成很软的油面团,分成若干剂子,每个剂子要擀成薄片,越薄越好。抹上“喀伊玛克”(奶皮)或是植物油,然后再撒上芫荽末或是葱花,发好后放在笼里蒸。特点是油亮生辉,松软可口。
    “卡瓦(南瓜)馕”多是八九月份南瓜成熟时,吐鲁番、阿克苏等地的农村中做的一种馕,原料主要南瓜、黄玉米面和洋葱等。把南瓜洗净、去籽、切块、蒸熟、剥皮、捣泥,与发酵后的玉米面或者小麦面混合,搀入少许洋葱末和盐做成圆形的馕坯慢火烤熟。两面焦黄,味香脆甜,富有营养,热时食用其味更香。 
  “却买西(柴火灰)馕”是较原始方法烤制的一种馕,至今在和田一带仍保持着这种烤制方法。这种馕大都是放牧人为了吃到新鲜的热馕,现烤现吃。带一块发好的面出门,在戈壁滩上捡一堆柴火,燃烧起来,先用锅烧开水沏茶,等水烧好后把余火堆起来,把发面做薄圆饼形,放入柴火堆里约20余分钟即熟,吃时吹掉柴火灰即可。
     “扎克尔(玉米面饼)馕”是南疆农牧民普通家庭常备的馕。这种馕多为圆形,直径在15厘米左右,中间较厚,边沿较薄。焦黄香脆,味甜可口,可较长时间保存。和田地区的“扎克尔”馕因与其做工独具特色而著名。其他地方“扎克尔”馕的面都是用开水和成的烫面,烤出来的馕不香且干硬,泡到茶水里不吸水泡不软。和田地区玉米多用小黄玉米,面磨得很细,用凉水和面,有时还掺些洋葱条、蒸熟南瓜泥、清油或是羊油,这样味道更香且松软。做这种馕要用发酵的玉米面,不等面发酸,就要开始揉面。阿图什的“扎克尔”馕也很好吃,除了选用的玉米品种有关外,当地的水也是一个原因。阿图什的玉米馕不仅在附近的地区畅销,同时还运到乌鲁木齐销售。
    “格尔德(或吉尔特)馕”是馕中最厚的馕,厚约5至6厘米,直径15厘米左右,中间有一个窝,汉语被称为窝窝馕。表面抹有糖水,这样烤好的馕表面光亮生辉,金黄悦目,香脆可口,可较长时间保存,携带方便。喀什地区的窝窝馕最有名。 
    “玛依(油)馕”也是维吾尔族群众长途旅行带的干粮,由于馕中有油,可较长时间保持松软。面粉加少许盐、化开的羊油或是清油、酵面和好,稍发揉成馕坯。馕可做扁圆形,也可做成圆疙瘩形。色泽金黄,香酥可口。 
  “皮特尔(死面不发酵的)馕”流行于阿图什市的上阿图什、阿湖乡和阿扎克乡一带。这是一种快速馕,从和面到做熟,40多分钟即成。皮特尔馕也有放肉、放奶皮子和洋葱的做法。南疆一些农村为了节约燃料,会在离墙根不远的地方砌一块凹进去的锥型墙面,上小下大,在凹进去墙面的底下放上30多厘米高,长宽40至50厘米,炉口成马蹄形的小炉子,炉膛用碱土抹得很光,炉子上面可以放锅炒菜做饭,燃料多用柴火,烟直接从上面的烟囱出去,这叫“乌加克(土壁炉)”。做完饭后炉膛已烧得很热,可以把小馕面胚贴在炉壁上,把较大的馕面胚用纸包了起来埋在热柴禾灰里。炉壁上“乌加克馕”及柴禾堆里的“却买西馕”会先后烤熟。
     “果西(肉)馕”是馕中的上品,多用来待客。果西馕的做法一种是在馕坑里烤,一种是在油锅里炸。烤果西馕是把面与羊肉末、洋葱末及盐、清油、揉在一起做成圆形在馕坑里烤。炸果西馕是把面擀成两张圆形饼,一般直径可达30多厘米。把羊肉、洋葱、盐、清油和孜然粉、胡椒粉等作料做成馅摊在圆饼上,另一张摞在上面包住馅,饼的边沿捏成花纹放在油锅里炸。食用时把果西馕放在圆形盘子里,并用刀子切开。
     “吉格德(沙枣)馕”除了食用外,还用来作为治疗痢疾的良药。新疆沙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枣小肉薄味甜的“卡卡吉格德”(乌鸦沙枣),据说乌鸦十分喜欢吃。另一种是果大肉厚的“果西吉格德”(肉沙枣)。首先把干沙枣用热水泡开,除皮去核加入热水制成糊。将小黄玉米粉发酵成发面,掺入三分之一的沙枣粉揉制成型,加少许洋葱末做成馕胚。沙枣馕色焦黄,有沙枣芳香,味甜可口。
     “希尔曼(糖稀或糖汁)馕”是一种甜馕,也叫做“希克尔(甜)馕”。过去农村没有糖,大多用沙枣代替糖来做甜馕,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吉格德馕”(沙枣馕)。这种馕的做法比较独特。首先把沙枣用水泡开,使其发胀,然后用手把沙枣捏碎去核,使沙枣泥成为糊糊状。馕胚一般呈圆形,直径15厘米,把沙枣泥均匀地抹在馕胚上放入馕坑里烤。现在也用砂糖蘸在馕胚上来烤,形状和大小也变化多样。
    “托喀西馕”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馕,也是最小的一种馕。面粉中放一些发面再加入牛奶、鸡蛋、羊尾油或清油(讲究的可放一些奶油)、砂糖等揉和在一起。馕坯做成圆形,如茶杯口大小,有的做的还要小,厚约1厘米,中间戳上一个小眼,表面沾上一些芝麻或是斯亚旦然后放在馕坑里烤。现在也有人在烤箱里烤。特点是色泽焦黄,味香诱人,松软可口。
     维吾尔人称做馕为打馕。以前每个维族男人必须学会的本领之一便是打馕。现今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很少自己家里烤。有些人家自己把面和好,送由专门的烤馕师傅来烤制好之后,拿回家里吃,更多的是直接从馕铺买回家。乌鲁木齐“阿布拉的馕”铺配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价格比一般的馕要贵一些。到了双休日,这家馕铺就会门庭若市,买馕的顾客不仅要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还要限量购买。“阿不拉的馕”申请了国家专利,有说“到新疆不吃阿布拉,等于没到新疆”。2002年乌洽会上,苏来曼的“众意”牌馕和阿布拉江的“达尔曼”馕首次亮相。
    
版权所有: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    河北省通讯管理局    备案号:冀ICP备050198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