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创作
首页 >  > 
氯霉素的应用及其在动物体内残留的检测方法
时间:2011-09-16 文章来源:肉品品管部 作者:周茉 浏览次数:4946621
字体【

摘要:近几年来,经国内外研究机构发现,氯霉素类药物不适当的适用于食用性动物中,很容易引起氯霉素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超标,并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随着氯霉素的广泛应用和研究,发现其有毒、副作用,这就使其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引起极大重视。

关键词:氯霉素 残留 分析 方法

前言: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是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的广谱抗生素,1947年首次从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而得到的抗生素。氯霉素的化学名称为D-苏式—对硝基苯基-1-二氯乙酰基-1-3丙二醇,分子式为C11H12CL2N2O5,分子量为323.13。氯霉素是白色的针状或片状晶体,味极苦,性质极稳定。水中微溶(0.25%),但易溶于甲醇、丙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水溶剂呈中性反应,在pH10以上可失去活性。本品耐热,水溶液煮沸5h也不失效,由于其结构中有发色基团存在,在275-2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直接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氯霉素的作用。

正文: 

 1 氯霉素的作用机理 

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在于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它作用于核蛋白50s亚基上的肽基转移酶,使肽链不能向新附着的氨基酸上转移,因而使肽链延长受到抑制,同时能特异的阻止mRNA和敏感的核蛋白结合。由于哺乳动物的核蛋白体与细菌不同,系由40s亚基和60S亚基组成的80S核蛋白体,氯霉素对此核蛋白体无作用,故氯霉素对哺乳动物蛋白质的合成无作用。

2 氯霉素残留危害及影响

近几年来,经国内外研究机构发现,氯霉素类药物不适当的适用于食用性动物中,很容易引起氯霉素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超标,并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

2.1 骨髓造血机能紊乱 氯霉素对骨髓贩造血机能有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殿、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等,多数在长期或多次用药的过程中发生。发生率约为1/100000-1/5000。骨髓的毒性分为两类:一是可逆性抑制。主要影响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形成。二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前者与剂量有关,药物的血浓度走过5ug/ml即可出现;后者少见,发生较晚而极为严重,与氯霉素的每日用量和总量均无直接关系。

2.2 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的毒性 在早产儿和新生儿肝内有些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影响氯霉素在肝中的解毒过程;此外,肾脏排泄能力亦较弱,能招致药物蓄积中毒。

2.3 胃肠道症状、口部症状 胃肠道反应主要有腹胀、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则少见。口部症状如口腔粘膜充血、疼痛、糜烂、口角炎和舌炎等。

2.4 其它不良反应 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

3 氯霉素残留检测方法

对于氯霉素残留,由于存在多种检测方法,因此各种方法的检出限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发达国家对检出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欧盟由原来的10μg/kg改为1μg/kg,继而又降至0.1μg/kg,比原标准要求提高了100倍;美国FDA规定的检出限也由原来的5μg/kg降为0.3μg/kg,且目前正在研究应用更为灵敏的方法,可使检出限值达0.1μg/kg。近年来各种关于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生物测定法,第二类是理化分析法,第三类是兼有生物和化学的酶联免疫检测法。

3.1 微生物测定法 微生物测定法简单、费用少、速度快,常用于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初筛。其中包括棉签法(STOP),杯碟法、纸片法、琼脂扩散法、TTC法、BBRT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灵敏度低的缺点,微生物法易受组织中其它抗生素的影响,特异性低,灵敏度也不高,但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预处理简单,在基层大规模筛选工作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3.2 理化分析方法 理化分析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氯霉素是一种灵敏度较高、可靠性较强的一种方法,此法重复性好、假阳性少,可以进行定量鉴定,但检出限较高,为5~10μg/kg,回收率偏低。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是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快速、应用广,还可用于制备高纯物质。其他的如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氮磷检测器(NPD)等,检出限一般为μg/kg级,常用于抗生素药物残留的检测。

3.3 酶联免疫检测法 免疫分析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新型分析技术。免疫反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因此,免疫分析技术无论作为兽药残留分析的检测手段还是样本净化方法都能使分析过程特别是前处理步骤大大简化。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酶联免疫法(ELISA),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样品容量大、仪器化程度和分析成本低的优点,是目前最理想的残留筛选性分析方法之一。ELISA是基于抗原和抗体反应而建立的。由于氯霉素是半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要使半抗原性物质具有免疫原性,就需使其与大分子载体物质(蛋白质)相结合制备人工抗原,而后将其作为抗原进行使用,动物体内即可产生相应特异性的抗氯霉素的抗体。在此基础上建立酶联免疫竞争法测定氯霉素含量。以北京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酶联免疫分析定量检测氯霉素残留试剂盒为例,试剂盒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在微孔条上预包被偶联抗原,样本中的残留物氯霉素和微孔条上预包被的偶联抗原竞争抗氯霉素抗体,加入酶标二抗后,用TMB底物显色,在450nm处测量,样本吸光值与样品所含残留物氯霉素的含量成负相关,与标准曲线比较可得出相应残留物氯霉素的含量。这种发放灵敏度高,对动物组织(鸡肉/鸡肝,猪肉/猪肝,虾,鱼),蜂蜜、牛奶中检测下限可达0.05μg/kg,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在1μg/kg的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可达85%~105%,完全能够满足目前检测工作的需要。国际上公认的定量确认方法仍是理化分析法,主要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这两种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假阳性少,缺点是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仪器化程度高且价格昂贵,分析速度慢,已逐渐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及食品加工企业对检测方法检出限的要求。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出现后,以其灵敏度高、可大批量同时筛查,仪器化程度低和检测快速、低成本等优点,成为氯霉素残留检测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例如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目前在氯霉素残留检测工作中,就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样品进行初期筛选,用气相色谱仪及GC-MS联用技术进行确认及定量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食品(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大。而药物在动物疾病防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给养殖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忧患。目前,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药物在畜产品中的残留。因此,药物在动物体内和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对某些药物特别是化学治疗药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出口受到了国外药残检验的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等,这种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克服这种残留,我们必须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和变化规律,直到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组织中药物的残留检测方法,以便快速准确的对药物进行监测,防止药物残留的发生。还需要养殖业者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加强学习和培养新技术,走防病养殖的健康养殖之路。

参考文献:

1.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肉品卫生,1993(¨):

20一23.

2.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动物源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的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

2002.12(4):5—7

版权所有: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    河北省通讯管理局    备案号:冀ICP备05019882号-1